2003年以来,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开启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以均衡配置资源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和机制为保障,在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两端延伸,在强化县级政府责任的同时,努力扩大可调控资源的市域统筹,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决策篇 全域成都“三化”联动
2003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代表的教育八大措施。首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硬件”问题,同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软件”问题,出台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成都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确定“一年全面重建、三年全面提升”的教育重建目标。
2009年4月,教育部与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共同签订了 《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成都市出台了《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确立了六大机制创新和十大行动计划。
2009年,成都市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在教育方面,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联动发展战略。
2010年,成都被国务院确立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成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经验篇 以“六个一体化”为基点,深化发展内涵
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
以全域成都的理念,成都把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相协调,资源配置与教育需求相统筹”的原则,制定和落实《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公办)布点规划》(2006—2020)。结合地震后地质变化、村小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和初中办学水平提升等因素,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灾后城乡中小学校点。
成都紧密结合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制定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把“城乡教育均衡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把“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城乡教育发展水平。
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通过实施农村学校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灾后教育重建工程、职教攻坚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城乡学校技术装备等,成都全面改造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均衡、区域均衡和校际均衡。
2004年—2007年,成都总投资14.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410所农村中小学,覆盖了全市96%的乡镇,并按照现代教育的需要建设了达标运动场地、配置了现代教学仪器。到2011年底,成都所有的223个农村乡镇 (街道)都将建成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所有街道(乡镇)都将实现至少有1所公益性幼儿园的目标。
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
成都通过教师的统筹配置、交流互动,促进城市优秀教师输出到农村地区,提升农村教育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
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和教师交流制度。从2010年起,每年从城区选拔40名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3年,从农村学校选拔40名后备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1年。实施 “常青树计划”,每年面向全市招募名优退休教师,到远郊区(市)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担任学监、导师、把关教师。
2004-2008年间,成都举办了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标准化建设项目专题培训班等多种专题培训班,开展了全市城乡1081名校长全部参加、为期一年的“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提升灾后教育软实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培训计划,农村80%的小学教师和70%的初中教师分别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
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
成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全域成都的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近年来,成都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三创两育”活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单纯减负”到“内涵发展”,实现“轻负高效”。
全市组建135个名校集团,促进名校进新区、进园区、进山区;中心城区教育部门与远郊9个区(市)县教育部门签订了互动交流协议;130所较好的学校与169所较弱的学校深度结对;7175名名师和骨干教师与8819名农村教师、青年教师结为师徒。
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
成都以监测体系为杠杆和手段,以督导评估为导向和保障,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异。
2007年,成都制定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2009年,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工作。目前,成都市已研制《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机构组织的专家鉴定。
2009年,成都市教育现代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制定了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区(市)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以及成都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
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
成都以政府投入为主,坚持“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的思路,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城乡教育保障水平。
2008年,成都市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城市标准,并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基准定额。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普高、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1388元、2156元、3140元、2562元。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54.94亿元,其中新增教育经费的70%左右用于农村教育。
2003年以来,成都将帮助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的 “不重不漏满覆盖”。2009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当年全市8.9万名学生享受了1200元/人?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券。
成果篇 事业发展百姓满意
2010年,成都市小学入学率和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6%、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9.77%。在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就读的在校生比例占全市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52.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对口就业率75%以上。高考万人本科上线率27.15%,万人上线率52.53%。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完善,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3个。民办教育不断满足多元化需求,民办学校义务教育段在校生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14.06%,普通高中占7.5%,中等职业类占31.4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中指出:2008年,成都市三大圈层初中入学率的差异很小,第一圈层最大为100%,第二、三圈层分别为99.8%和99.2%,表明成都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从人均教育经费的支出看,三大圈层的差异也比较小,第一圈层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圈层的0.8倍和1.2倍。
《成都市2008年度统筹城乡发展评价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推进城乡公共教育一体化目标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对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的贡献率为13.1%,是所有社会事业中贡献率最高的。2010年,成都市城乡公共教育一体化指数达到89.9%,当年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贡献率为8.4%。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达到85.40%,在社会事业项目的调查中,城镇受访者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总体满意度达到80.85%,比 2009年提高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