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辉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此间举行联组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受吴邦国委员长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主持了这次联组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周铁农、李建国、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陈昌智、严隽琪、桑国卫等出席会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纲要正是实现这一部署的重要抓手。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以及国务院法制办的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所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展开了详细询问。
明年确保教育经费投入达到4%
教育经费投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做出郑重承诺,要在2012年,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升到4%。对此,吴启迪委员说,明年达到4%的目标,政府应该可以做到。但在人大的调研中,各地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中央和地方该如何划分这样的责任?
“教育的事权和支出的责任,中央和地方都有,但主要责任在地方,地方统筹利用自有财力和中央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以及税收返还,在这三项主要资金中安排的教育支出要占到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的80%左右,各地能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如期实现4%的目标至关重要。”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回答吴启迪委员的提问时说,财政部已经制定了关于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幅、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例、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等四项量化指标,并会同教育部对各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此外,中央政府也将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努力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并努力构建可持续机制,使教育经费的增长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朱永新委员则更关注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明年达到4%的目标以后,如何保障这些经费使用更合理、更科学?如何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事权和财权、责任和义务?是否准备建立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是否有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经费使用方向和重大项目的决定?是否考虑把国家教育经费详细账目包括公立大学的财务向社会公开,以接受监督?另外,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如何保障均衡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建设、对城乡薄弱学校的改造、对弱势人群的教育方面,准备采取哪些财政上的支持?”
“教育经费大幅度提高之后,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是一个重大严肃问题。我们的考虑,总的精神是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任务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两项重大工作,把钱用在刀刃上,使用好、管理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表态让委员们很是满意。
袁贵仁表示,要在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上做到四个“倾斜”:一是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二是要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三是要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四是要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而在教育经费的管理方面,袁贵仁说:“要切实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金风险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越来越不快活,换来的并不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部将如何改进有关制度,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的症结问题?” 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专家,程津培委员对教育质量问题十分关注。
对此,袁贵仁表示,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门最切实的工作,就是要把实际工作与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生评价和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把学校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把人才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进社会用人制度。
“当前为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大批村级小学并入乡镇、初中进入县城,农村学校数量大幅减少,许多学生上学路途远、不安全因素增加。请问如何进一步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布局调整工作?”最近发生的几起校车安全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视,姚建年委员也提出了疑问。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少’、‘一多’、‘一高’。”袁贵仁说,“一少”是指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学龄人口减少,全国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700多万;“一多”是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约有2.4亿,2010年随迁进城读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1200万;“一高”是指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小了、老师少了,导致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我们的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初中减少了1/6,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
虽然布局调整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提升了教师配备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但袁贵仁也表示,必须正视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情况,努力解决布局调整后存在的问题,既要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又要充分听取各方对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还要应对学校撤并带来的新情况。
教育结构将更符合经济社会需要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仅需要研究型和科研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在这一方面,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各个重点领域任重而道远。“目前的职业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学生生源、教学质量都在逐年下降,师资队伍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课程建设脱离实际等问题。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 丛斌委员对此曾经做过专门调研。
“从最近10年来看,全国中职人数从398万人增至870万人,高职年招生从130万人增至310万人,分别占同级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4216万名毕业生,使我国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不过,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同时表示,职业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教育部将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落实资助和免学费的政策、拓宽毕业生发展的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也补充说道:“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我国7亿多劳动者中技能人才只有1.12亿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在职业院校的青年学生中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技能就业的理念,同时畅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普通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高等技能的人才十分短缺,人才需求矛盾比较突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社会需要,优化结构布局,请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做了哪些工作,今后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吕薇委员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理应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
对此,杜玉波表示,要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等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教育部门将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办法,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特长,此外还将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应当合理地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今年,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是675万人,实际上招了将近68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也有800多万人。职业教育招生这几年逐年下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确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总量,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公民个人发展的需求。” 朱之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