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
回望2011年的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情系民生、力促教育公平等词汇频繁出现,见证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以民生为重,在激情奋进中走出的一串串铿锵有力的足迹。
回应百姓期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2011年,学前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自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学前教育“国十条”以来,各地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放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同时设立“扶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园及扶持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
2011年9月28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教育部召开的通气会上宣布,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已全部结束,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11年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资金增至15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5个省份,规划建设幼儿园891所。未来3年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园位500多万个。
2011年10月8日,为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起,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奋起直追、攻坚克难的扎实行动。
黑龙江省把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作为2011年全省民生工程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截至2011年11月底,黑龙江省制定实施了16个发展学前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各级财政年度总投入资金17.1亿元,为幼儿园补充幼儿教师3227人。
2011年9月1日,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对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免收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则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
南京市从2001年9月新学期开始,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全市17万符合兑现条件在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
直面现实,热点难点问题渐趋缓解
一年多来,全国教育系统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扎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目前,各项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正趋于缓解。
为回应社会热切关心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育部组建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等16个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系统论证。
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全国启动实施了第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50亿元,重点改善学校食宿条件,提高农村初中巩固率。国家还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为缩小高考招生区域差距,教育部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2011年安排15万人,由北京等15个省市承担,面向河南等中西部八省区招生,各协作计划输入省普通高考录取率比2009年平均提高了9个百分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得好不好,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度、老百姓的满意度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各地直面现实问题不回避。学前教育“入园难”、减负、义务教育均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一个个困扰教育领域多年的“老大难”,正在逐步破解——
山西省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实行初中一年级招生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实行不设重点校、不分重点班,将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作为规范性要求,实现了从注重分班后的“严查”向分班前的“引导”转变;
为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工作,山东省规定不得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不得在适龄儿童少年进入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
上海、江苏等省市积极推进不同形式的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在坚持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一项项举措的出台,一道道难题的破解,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日益改善。
据国务院七部委治理办信访统计,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的信访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下降9.6%,2011年比2010年下降11.5%;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信访数量,2010年比2009年下降29.3%,2011年比2010年下降18.3%。
以人为本,教育民生问题逐渐改善
关注教育民生,是与会代表的所思所想,也是教育系统在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
在全国1.3亿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在学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孩子们能否在学校吃上热饭、饱饭,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乃至全社会始终都关注和牵挂的一件民生大事。
民之关切,正是政府责任之所系。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为680个试点县的约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这是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各地也纷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重庆市推行“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陕西省在中小学全面实施“蛋奶工程”;浙江省则根据当地实际,推出“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这些措施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的庄严承诺。
这意味着,国家助学体系在“十一五”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基础上,将继续向前后延伸,实现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所有教育阶段“全覆盖”。
事实上,完善教育助学制度,国家一直在快马加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仅2010年,国家就出台了4项新资助政策。
在河南郑州大学,有这样一项“温暖行动”:如果有学生每天至少在校食堂吃2顿饭,每周至少6天在学校就餐,但月伙食费却低于学校平均值250元,学校将直接将150元补助“悄悄”打到学生饭卡里。就是这样一个细小的创新,在缓解贫困生最基本生活困境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
201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小组讨论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的话表达了所有参会代表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