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至今,我省“两基”工作经历了25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自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我省“两基”攻坚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将于今年年底迎接国家对我省“两基”工作的全面督导检查。受汶川特大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已是全国最后一个“两基”迎国检的省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自9月中旬以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别前往甘孜州、泸州市、自贡市、绵阳市以及广元市等地,对各地两基工作进行深入采访。在实地探访中,记者们惊诧于各地教育发展底子之薄、难度之大,切身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亲眼目睹了全省基础教育25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四川省‘两基’迎国检特别报道”栏目,围绕四川完成“两基”,难在哪里?为什么说四川是高水平完成了“两基”?完成“两基”后,四川教育将往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目的、有追问、有反思的报道,以期忠实地记录我省两基“迎国检”的最后冲刺。
在一个月持续的高密度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探寻“四川完成‘两基’难在哪里”这个命题。采访中,我们在偏远山区、民族地区耳闻目睹的办学困难令人惊讶,甚至难以置信。然而,当地党委政府解决困难的决心和结果则让我们佩服并深深感动。
9月13日至16日,我们到泸州市古蔺县采访,这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曾经,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门面临严重安全隐患,但是因为经费不足,校长只得每天提心吊胆而无能为力,最终差点酿成惨剧。曾经,因为严重缺教师,有甚至整所村小都是代课教师而无公办教师……
幸运的是,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终于在教育投入上有了大手笔。“从2008年到2010年,古蔺教育对学校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投入已达2亿余元。” “仅2011年古蔺县就引进了800名新教师,为此县财政要增加大约3000万元的支出。”连国贫县都“不差钱”了,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承诺自然就兑现了。
9月19日至24日,我们到甘孜州采访,见识了草原的广袤无垠,也体验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甚至连呼吸也很困难。可是,当地的教育人不仅深受环境之苦,还要长期面临教育被边缘化的尴尬:一方面财政投入乏力,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另一方面,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更愿意让孩子去放牧牦牛或挖虫草。
在内地,集中办学的利与弊正在进行激烈讨论。在甘孜州这样的特殊环境,集中办学虽然也是无奈之举,但已经展现出明显优势。至少,那些跟在牦牛屁股后面的孩子回到漂亮的学校里了;至少,老师们住进周转房后,心里更踏实了;至少,校长们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校的内涵发展上来了。
9月28日至30日,我们在自贡市采访。站在每一栋崭新的教学楼面前,校长们都会详细介绍以前的校舍,而且用词几乎一致:四合院、土坯房、瓦片、安全隐患……如今,那一页终于翻过去了。
“那时校舍改造资金有限,校舍改造、新建的速度甚至都赶不上危房产生的速度。”从这一句话里,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校舍改造”问题的沉重。当然,这份沉重最终在“近三年用于校安工程的资金投入高达10.88亿元”这句话面前低头了。所以,建于清末民初的私家宅邸终于退出校园身份,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如果将25年的“两基”工程比喻成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最近的这几年无疑是最关键的冲刺阶段。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欣慰地说,四川省持续了25年的“两基”工程已经完成了她最为漂亮的冲刺!
(教育导报 李益众)
联系凯发官网入口
(电话)028-86133248
(传真)028-86153184
(邮件)568343857@qq.com
(地址)成都市同兴路2号
公安备案号 51010602001598号
蜀icp备09003940号-1
川教jg-20120011
主办单位: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凯发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成都云智博科技有限公司